- 田野;
提振消费在全面扩大内需中占据突出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研究发现:随着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宏观需求结构以内需为主导,消费与投资比重失衡局面逐步改善,消费结构向服务消费比重持续提升的方向优化升级;中国服务消费主要由生存型服务消费和发展型服务消费构成,居民是服务消费最重要的主体,政府在发展型服务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同阶段国际经验相比,中国生存型服务消费不足,发展型服务消费与国际水平基本相当;“十五五”时期,中国服务消费在宏观需求中的比重有望达到31.99%,能够起到有效扩大内需的作用。未来进一步扩大消费应着力挖掘服务消费潜力,通过居民和政府两类消费主体协同发力促进服务消费需求扩张,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持续强化服务消费供给。
2025年05期 No.161 3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 孙晓;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与文化产业各领域加速融合,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文化消费新趋势。长期以来,中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总体呈螺旋式上升态势,文化消费潜力亟待释放;文化消费成为消费新趋势,但供给侧结构性短缺与有效需求不足仍掣肘文化消费发展,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加速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高度耦合和迭代应用正在从主体、动机、内容、场景、方式等维度加速重构文化消费,引致消费主体分化,消费动机从获得满足转向寻求认同,消费内容呈现虚拟化、生成化、周边化特征,消费场景趋向体验化、社交化、草根化,消费模式日益精准化、个性化、用户中心化。未来,中国应从技术驱动、伦理规范、市场培育和人才支撑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文化消费繁荣,并使其成为大力提振消费、扩大国内需求的主引擎。
2025年05期 No.161 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 宋玉茹;
随着中国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情绪消费作为一种兼具心理满足与文化表达的新消费业态,正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点。本文梳理了情绪消费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指出其在满足精神层面需求、重塑消费行为逻辑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并从消费升级与情绪价值的兴起、社会文化变迁与情绪消费的心理根源、技术赋能与媒介加速传播三大维度对情绪消费的理论渊源进行梳理。进一步地,本文聚焦于情绪消费产品的多种表现形态,深入剖析了虚假叙事与“情绪幻觉”、价格歧视与粉丝经济操控、隐私侵权与版权争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引领高质量情绪消费产品建设,打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IP为核心的国潮国货品牌体系,坚持商业伦理规范,坚守公序良俗底线,建设良好消费生态。本文为情绪消费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与现实启示。
2025年05期 No.161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