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人工智能专题

  • 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宏大图景及未来展望

    周文;钟锦宸;

    现代化是尚未完成的世界历史命题。从历史规律来看,通用技术变革是推动生产力跃迁和文明转换的关键驱动力。人类正加速迈入以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通用技术的人工智能时代,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发展的进程,提供了重塑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机遇。中国式现代化在人工智能时代展现出独特的适应性与引领性。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契合人工智能发展的结构特质,形成“政治引领—制度赋能—市场驱动”的三维体系,坚持党的领导锚定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依托超大规模市场发挥创新生态的涌现效应。同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塑造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另一方面,面对大国竞争的“斯普特尼克时刻”,中国致力于调节全球生产力发展失衡的状况,积极构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新秩序,以“人工智能+”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破解西方人工智能的治理霸权与技术垄断,作出人工智能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贡献。

    2025年02期 No.158 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人工智能与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作用及风险挑战

    李晓华;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人类经济形态正加速从工业经济向数智经济演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数智时代的并联式现代化,在技术条件、发展路径、风险挑战等方面都与先发国家的现代化存在巨大不同,需要走出一条在数智化条件下推进现代化的新路。人工智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供给、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经济合作与和平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也要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存在数据利用、社会、安全、发展等方面的风险。以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中国有利条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在技术创新、数字核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布局、全方位数智化转型、治理体系完善、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挑战。

    2025年02期 No.158 1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 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

    韩文龙;唐湘;

    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着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人工智能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呈现相互作用、协同共进的关系。一方面,人工智能日益成熟,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技术供给逐渐向应用化方向转变,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现代化产业体系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和强劲动力注入,揭示了人工智能通过智能生产与数字改造、创新应用与价值链重构、技术扩散与协同创新等多重机制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布局和产业跨界创新的赋能效应,并进一步提出应从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制度保障等维度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推动人工智能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025年02期 No.158 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经济理论

  •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学理探析——基于协作生产力的视域

    孙悦;李晶;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保障国家安全与战略利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分工协作就是生产力,是对生产力丰富性本质的揭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适应科技创新大联合、大协作、大攻关的科技创新体制。协作生产力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深层次的理论联系。基于协作生产力的视域,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即具备党的领导“最大优势”,以共同理想凝聚协同攻关合力,具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宏观视野,有效弥补科技创新领域的市场失灵;提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路径为激发创新主体的潜在能力、完善创新主体协同治理机制、降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成本、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效益;从领导模式、协同模式、开放合作模式和工作模式四个方面探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模式。本文研究有助于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2025年02期 No.158 4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数字经济

  • 共同富裕下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健康代际流动

    张颖熙;谭诗异;

    促进健康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采用2014—2020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从相对流动和绝对流动两个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健康代际流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不仅显著降低了子代与父代之间的健康相关性,还推动了子代健康在代际间的向上流动。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提高中低健康水平家庭、女性子代家庭以及农村家庭的相对健康代际流动更加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收入代际流动、提高教育代际流动和提高健康服务可及性促进健康代际流动。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策扶持与监管,全面提高居民金融素养、数字素养和健康素养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为发挥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健康代际流动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2期 No.158 5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 非预期通货膨胀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吴晗;吕晓达;

    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经济环境下,非预期通货膨胀是否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冲击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2014—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非预期通货膨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非预期通货膨胀能够倒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面对非预期通货膨胀时,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动机更强烈;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非预期通货膨胀通过加重融资约束和提高经营风险倒逼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企业不确定性感知和企业ESG水平在非预期通货膨胀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本文为政府统筹推进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了决策参考。

    2025年02期 No.158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企业经济

  • 智能制造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

    张航燕;汪玲康;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我国的“双碳”目标,即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智能制造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不仅代表着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正成为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本文基于2009—2022年沪深A股3 229家制造业上市公司共计24 313个观测值,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智能制造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能够显著推动企业绿色转型,该结论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智能制造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中具有独特优势;高市场竞争度和强环境规制都会强化智能制造对企业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智能制造通过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提高资源获取能力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企业应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进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政府应通过支持性和监管性政策,推动企业落实国家智能制造和“双碳”目标。

    2025年02期 No.158 8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 下载本期数据